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服务 >> 三农服务 >> 种养大户

讲述新岗山镇仨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7-03-01 09:15:21   来源:德兴报社   阅读次数:次   转发请注明出处:德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鼓励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是一条可行之路,对创业者和周边群众各有其益。为了鼓励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国务院在2015年专门印发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文件,要求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韩晓华、丁杨坤、丁大伟是新岗山镇丁村仨农民,在2015年前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返乡创业,为我们讲述了“雁归”的故事。

“为了乡愁,我选择了返乡创业。”


韩晓华,2006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与许多大学生一样,当年他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和父母,到江苏省昆山市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兼跑业务。两年后,他在有着“天堂”之称的苏州市创办了讯吉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电子监控设备,从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

事业上的成功,却始终挥之不去他心中的乡愁。

“我今年34岁,成家立业算是完成了。一直以来,有这么一种乡愁在我的脑海里。家里兄弟姐妹三个,我的哥哥是某部军官,吃军粮的,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趟;我的姐姐出嫁在外,吃婆家饭的,那边一家子事,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趟。现在父母年纪大了,离乡到哥哥或姐姐家去生活,很不习惯。他们宁愿生活在这熟悉的乡间。照顾和孝敬老人的担子自然落在我的身上。”韩晓华说,有时乡愁其实就是一种责任。

2015年8月,韩晓华把公司交给表弟打理,带着老婆孩子回乡创办了晓华农场。“办农场也是一种乡愁。在外这几年,每次回到村里,满眼看到的是荒山荒田荒地,总觉得很可惜。”怎么才能把这些荒山荒田荒地利用起来呢?韩晓华决定利用荒山荒田荒地养殖生态草鸡。生态草鸡就是农家散养鸡,养殖量不大,却很受消费者青睐。考虑到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韩晓华对养殖草鸡的项目很感兴趣,就先去考察了市场。他了解到,笼养鸡45天可以出笼,风险较小,所以养殖的人较多;而草鸡是用传统的方法养殖,因为周期长,风险大,一般人不愿意大规模饲养,所以草鸡市场有空挡,正好趁机介入。于是,他先后到外地考察了一些散养鸡的基地。就这样,他投入20万余元租了几十亩山林地,饲养了草鸡8000羽。

“乡愁是我返乡创业的原动力。”现在是团市委青年创业联盟协会成员的韩晓华对当初的决定一点都不后悔。

“为了乡亲,我选择了返乡创业。”

“1990年新建高中毕业后,我就到浙江省义乌市、东阳市等地打工,辗转浙江省各地的服装厂做衣服赚钱,养家糊口。听说哪哪的工资高,就往哪奔。”丁杨坤,今年46岁,2016年返乡创办了丁村第一家传统纯正红薯粉丝加工作坊。

“打工26年,一直从事简单的劳作,没有什么技术,也没赚到人家说的第一桶金。只是在外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节奏,一年下来,虽然赚得不像人家有技术的钱多,总觉得还是比在家乡来钱轻松点。”在外多年,不管到哪打工,工厂的伙食里总少不了一种食材,那就是红薯粉条。每当端起一碗红薯粉条吃的时候,丁杨坤就会想到家乡红薯的那个更香更甜的味道,也会想起在家乡留守的老人妇女收获红薯时的情景。

“一想到我的留守乡亲们,他们没有机会走出山村,仍在家乡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一年下来,没几个钱的,我就常常想,用他们手中的什么农作物变成钱,也让乡亲们能尽快走上致富的路?”丁杨坤想到了常吃的红薯粉条。

红薯粉条,俗称红薯粉丝或粉皮,是一种传统土特产,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制作历史。红薯粉条久煮不烂,清香可口、食法多样,是利用红薯为原料,靠红薯内的淀粉来制作的一种食材。

丁杨坤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老婆。老婆一听,要结束长年在外漂泊的日子,回乡自己办厂,还有可能帮上乡亲们一把,非常支持丁杨坤。

说干就干!2016年,他们返乡后立马就开了间纯正红薯粉条加工作坊。由于是纯天然的食物,他们的红薯粉条销量很好,在当地很受欢迎。“现在的问题是红薯原料不够,产量上不去,跟不上生产需求,不能扩大生产。看来我当初想的没错,要向他们‘要’红薯了。”丁杨坤想到了乡亲们。他要着手成立红薯专业合作社,让乡亲们都来种植红薯,一来解决自己制作红薯粉条原材料问题,二来可以让这些留守的乡亲们增加农作物收入。

“成立红薯专业合作社之前,我要先找准一种产量高、淀粉含量也高的红薯品种让乡亲们种,不能让我的乡亲们吃亏啊!”淳朴憨厚的丁杨坤小声说道。

“为了乡情,我选择了返乡创业。”

“茶叶,是我的‘情人’。”帅气的丁大伟,2003年他从婺源茶校毕业后,就有意到浙江省打工,先后在杭州洞庭山茶叶有限公司和翠峰茶叶有限公司制作茶叶和从事销售工作。说起打工的经历,丁大伟偷偷地乐了。“这哪是打工?就是到浙江去‘偷艺’和考察市场。”

2006年,他“学成归来”返乡创办了东圣茶厂。“我这辈子注定要和茶叶‘结亲’的。从小我就喜欢茶叶的那种清香味,非常喜欢喝茶。上学选择学校时,我就选择茶校,拼命学习种茶、制茶知识,想以后自己也能办一家茶厂,天天喝自己制的茶。” 这点小愿望,丁大伟已经实现了。

在离丁村不远的山岗上,放眼丁大伟承租的750亩茶山,立春过后的茶叶树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绿油油的。丁大伟轻轻拂摸着片片茶叶说:“刚返乡办茶厂时,因为太年轻了,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资金、技术、市场等等,总会困挠着我,让我施展不了手脚。每当这时,我的父亲总是站在我的身后,成为我的强大支柱。是父亲让我把‘情人’请回家的,我才拥有了今天!”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山高云绕,气候温和,茶叶生产得天独厚,在古代已成为江南享有盛名的产茶省。我们占才丁村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就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种茶制茶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只不过是历年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很难形成产业,逐渐就没有了生机。”丁大伟像数说家史般地谈古今茶叶时,俨然是在数说自己美丽“情人”。

2011年,丁大伟组织当地3家茶厂和7家种植户成立了省级示范合作社——东圣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也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德雾茗,生产的茶叶品种也从单一走向繁多。目前,合作社已经扩大吸纳了11家茶厂和164家种植户。“这164家种植户,其中有48户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他们加入合作社后,我都要从用工和技术给予他们帮扶,让他们能尽快脱贫。”浓浓的乡情不经意流淌出来……

 

“雁归”返乡创业,当地政府怎么干?

新岗山镇镇长汪云辉在接受记者采访说:“一直以来,新岗山镇党委、政府大力鼓励创业青年返乡创业,不仅在新的政策上大力支持他们创业,同时在创业服务等方面,更是提供细致入微的帮扶。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尽快成立创业辅导服务站,零距离服务创业青年,让创业氛围日趋活跃,在全镇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

丁村党支部负责人丁金田则告诉记者:“村‘两委’班子非常重视青年返乡创业,希望通过他们的回归,带动和促进村里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秀美乡村增加新的力量。”(齐侠伟  记者廖尧赓 罗晓萍)


采访后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注定要走的一条新道路。今天我们讲述的故事,你或许不被感动,但你一定会为他们的“雁归”之行而点赞。当下,有的外出人员满腔热情返乡创业,却面临场地、资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难题,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克服,他们期待政府出面予以扶持。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畅通创业渠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减少创业的阻碍、提高创业成功率,尤其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敞开绿色通道,在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电商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项目产业的把关和指导。选择创业项目要现实可行,必须和当地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和当地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以及区位优势相结合。并且不能让污染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落地。要多从电子商务企业、加工流通企业、家庭农场、新型农庄、专业合作社、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方面考虑,这既符合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又蕴藏无限市场潜力,使企业落得下、旺得起,对当地及创业者本人均是双赢。